原发性肝癌,或简称肝癌,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恶性肿瘤。根据起源细胞的不同,肝癌可分为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以及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癌(CHC)。其中,肝细胞癌占所有肝癌类型的85%至90%。据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肝癌在全球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六,死亡率排名第四,每年约有84.1万新发病例和78.2万死亡病例。特别是在蒙古国、日本、韩国等地区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在欧洲和美国等地近年来也呈现上升趋势。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本等东亚地区相似,发病率约为26/10万,死亡率为23/10万。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全球约有50%的新发肝癌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
原发性肝癌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肝细胞的基因突变和癌变。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亚洲地区肝癌的主要诱因,而西方国家则更多与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
肝癌的筛查策略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筛查手段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AFP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其水平升高常提示肝癌的存在。肝脏超声检查则是一种无创、经济的检查方法,可用于监测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变化。对于高危人群,如慢性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等,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AFP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
对于肝癌的预防,除了定期筛查,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至关重要。减少酒精摄入、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控制体重、以及积极接种乙肝疫苗等措施,都可以降低肝癌的风险。此外,对于已有肝病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病毒载量监测,以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肝癌的治疗手段多样,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消融治疗、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患者的肝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来综合考虑。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肝癌的治疗效果有所提高,但早期诊断和治疗仍然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病理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其筛查策略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早期筛查和及时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癌筛查是预防肝癌发生的关键措施。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预防措施也是降低肝癌风险的重要手段。
肝癌的预后因素众多,包括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肝功能、是否存在门静脉侵犯等。肝癌分期越高,预后越差。肝功能较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门静脉侵犯是肝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可导致肿瘤的快速进展和转移。因此,对于肝癌患者,应尽早明确分期,评估肝功能和门静脉侵犯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肝癌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肝癌复发多见于术后2年内,复发率可达50%-70%。肝癌转移多见于肺、骨、肾上腺等部位。对于复发和转移的肝癌患者,可采取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TACE等)联合全身治疗(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治疗策略,以控制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时间。
总之,原发性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肝癌的筛查和预防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肝癌患者,应尽早明确分期,评估预后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复发和转移的肝癌患者,应采取综合治疗策略,以控制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时间。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肝癌的防治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
王成虎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