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起源于成熟B淋巴细胞的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发病率占所有NHL的30%至40%,在所有淋巴瘤中占比最高。DLBCL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由于DLBCL的病理复杂多变,使得其治疗充满挑战。近年来,靶向治疗的发展为DLBCL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疾病原理
DLBCL的病理复杂性体现在基因表达谱、细胞起源和微环境等多个方面。研究发现,DLBCL至少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分子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活化B细胞样(ABC)和不能分类的类型。这些亚型不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而且对治疗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例如,GCB亚型对常规化疗反应较好,而ABC亚型则预后较差。
传统治疗
DLBCL的传统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放疗。化疗是DLBCL治疗的基石,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免疫治疗,特别是利妥昔单抗的应用,显著提高了DLBCL患者的生存率。对于部分高危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重要的治疗选择。放疗则多用于局部病变或复发患者。
靶向治疗进展
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分子靶点的治疗,具有精准、高效、副作用小的特点。在DLBCL中,靶向治疗主要针对以下分子靶点:
CD20:利妥昔单抗是首个应用于DLBCL的靶向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CD20分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已成为DLBCL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PI3K/AKT/mTOR通路:ABC亚型的DLBCL中PI3K/AKT/mTOR通路异常激活较为常见,针对该通路的抑制剂如依维莫司、伊布替尼等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疗效。
BCL-2:BCL-2过表达与DLBCL的化疗耐药性相关,BCL-2抑制剂如维奈托克在复发难治DLBCL中取得较好疗效。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通过解除肿瘤免疫逃逸,提高T细胞的杀伤能力,在部分DLBCL患者中取得良好疗效。
未来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型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DLBCL的靶向治疗正朝着精准化、个体化方向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DLBCL的分子亚型、耐药机制等,以指导个体化靶向治疗方案的制定。同时,联合应用多种靶向药物、探索靶向药物与传统治疗的协同效应,也是提高DLBCL疗效的重要方向。相信随着靶向治疗的不断发展,DLBCL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袁欣越
南京市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