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类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本文将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疾病原理知识。
一、发病机制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环境及免疫系统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具体包括: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明确的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2.病毒感染:如EB病毒、HIV等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 3.免疫缺陷:免疫抑制剂使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免疫缺陷人群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4.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放射线暴露等环境因素可能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风险。
二、病理变化 1.组织学分类: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分为B细胞性、T细胞性和NK细胞性,其中B细胞性最为常见。根据肿瘤细胞的成熟程度,又可分为前体淋巴细胞性、成熟B细胞性和成熟T/NK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2.临床表现: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结外受累,如胃肠道、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等。 3.诊断依据: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CT等)和病理学检查(如淋巴结活检、骨髓活检等)。免疫组化检测可进一步明确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有助于病理分型。
三、治疗原则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一般状况、病理类型、分期及并发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 1.化疗:是大多数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常用的化疗方案有CHOP等。 2.放疗:可用于部分局限期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也可用于化疗后残留病灶的局部巩固治疗。 3.靶向治疗:如CD20单抗可用于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4.免疫治疗:如CAR-T细胞疗法等新型免疫治疗手段在部分难治复发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疗效。 5.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部分高危或复发难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总之,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复杂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涉及多个方面。随着对非霍奇金淋巴瘤认识的不断深入,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手段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广大读者应充分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原理,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牛冠儒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