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WM)是一种罕见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以骨髓中B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增殖为特征,并伴有血中IgM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该疾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贫血、出血倾向、高粘滞血症、感染倾向增加和淋巴结肿大等。
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Immunoglobulin Gene Rearrangements, IGR)是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对B细胞抗原受体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至关重要。在WM中,B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导致其免疫球蛋白基因发生异常重排,产生异常的IgM单克隆蛋白。这种异常重排涉及多个分子机制,包括体细胞超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 SHM)、类别转换重组(Class Switch Recombination, CSR)和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 HRR)异常等。
体细胞超突变(SHM)是Ig基因V区的快速突变过程,对B细胞抗原受体的亲和力成熟至关重要。在WM中,SHM过程异常活跃,导致IgM分子的持续突变和克隆选择,但这种突变往往产生有害效果,损害B细胞功能。
类别转换重组(CSR)是B细胞Ig类别转换的过程,使B细胞能够产生不同类别的Ig分子。在WM中,CSR过程异常,导致IgM分子的持续产生,而其他Ig类别的产生受到抑制。
同源重组修复(HRR)是DNA双链断裂的修复机制之一,对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至关重要。在WM中,HRR过程异常,导致Ig基因重排的增加和基因组不稳定性,促进B细胞克隆性增殖。
针对这些关键分子事件,WM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
靶向治疗:针对异常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的分子机制,如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可有效抑制B细胞增殖和IgM产生。
免疫治疗:通过调节B细胞抗原受体信号通路,如CD20单克隆抗体,可诱导B细胞凋亡,减少IgM产生。
化疗:通过抑制DNA合成和细胞增殖,可减少B细胞克隆性增殖,降低IgM水平。
支持治疗:针对贫血、出血倾向、高粘滞血症等并发症,给予输血、抗凝、血浆置换等治疗。
总之,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是WM的关键分子事件,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对WM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些分子事件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有望为WM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的分子机制,为WM的精准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李慧
广东省中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