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是一种较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类型,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0%-30%。该疾病起源于成熟的B淋巴细胞,具体为滤泡中心的B细胞,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形成滤泡样结构。本文旨在探讨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机制。
发病机制
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感染和免疫等多个因素。遗传学上,FL患者常携带t(14;18)(q32;q21)染色体易位,导致BCL2基因与IgH增强子区域融合,BCL2蛋白过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存活。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放射线暴露等也与FL发病相关。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和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HTLV-1)可能通过影响宿主免疫应答参与FL的发病。
免疫机制
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与免疫调节失衡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B淋巴细胞通过抗原受体(BCR)识别抗原,激活B细胞并分化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但在FL中,B细胞的BC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导致B细胞异常增殖。此外,FL微环境中T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异常,如调节性T细胞(Treg)增多,抑制性T细胞(Ts)减少,导致抗肿瘤免疫应答减弱。FL细胞还能分泌多种免疫抑制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进一步抑制免疫应答,促进肿瘤免疫逃逸。
临床表现
滤泡性淋巴瘤主要影响淋巴系统,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的淋巴结,常累及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随着病情进展,FL可侵犯脾、肝等器官,导致器官功能受损。晚期患者可出现B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此外,FL对患者的心理社会状态也有一定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治疗原则
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进展,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治疗方法包括化疗、生物治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化疗是FL的一线治疗手段,常用的化疗方案有CHOP、CVP等。生物治疗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靶向CD20阳性的B细胞,可提高化疗疗效。对于局限性FL,放疗可作为局部控制手段。对于年轻高危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一线或挽救治疗手段。
总之,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种复杂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深入理解FL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周合冰
北京潞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