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不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成功率,对于提升患者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众多肺癌筛查手段中,低剂量螺旋CT(LDCT)因其能够发现早期微小的肺部病灶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传统的胸部X光相比,LDCT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影像细节,有助于发现肺部的微小结节,从而实现早期诊断。对于长期吸烟者、有家族肺癌史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LDCT检查,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研究显示,对于高危人群,LDCT筛查可以使肺癌死亡率降低约20%。
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筛查中扮演着辅助角色。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这些标志物在肺癌患者体内水平往往升高,可以为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有限,它们在某些非恶性肿瘤(如慢性肝病、结肠炎等)中也可能升高,或在部分肺癌患者中保持正常水平,因此不能单独作为确诊肺癌的依据。在实际应用中,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需要与其他检查结果相结合,才能更准确地评估肺癌的风险。
痰液细胞学检查是另一种辅助筛查方法,通过对痰液中细胞的分析来寻找癌细胞。这种方法适用于出现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可以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痰液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如LDCT,且受患者排痰能力的影响,因此需要与其他检查方法联合使用。此外,痰液细胞学检查可能存在假阴性结果,即患者已经患有肺癌,但检查结果却显示正常。因此,对于痰液细胞学检查结果阴性的患者,如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提示肺癌的可能,仍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综合运用低剂量螺旋CT、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痰液细胞学检查等多种筛查手段,有助于提高肺癌的早期检出率,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然而,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案。对于肿瘤标志物检测,我们应理性看待其在肺癌筛查中的作用,既不过分依赖,也不完全忽视,而是将其作为综合诊断体系的一部分,与其他检查手段相辅相成,共同为肺癌的早诊早治贡献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筛查并非万无一失,任何筛查手段都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因此,对于筛查结果异常的患者,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和评估,以明确诊断。同时,对于筛查结果正常的患者,如果存在持续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也不能完全排除肺癌的可能,需要定期复查和密切随访。
总之,肺癌筛查是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但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筛查方案。同时,对于筛查结果的解读和应用,需要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避免过度依赖或忽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筛查的作用,为肺癌的早诊早治提供有力支持。
于卫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