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策略正逐渐从单一手术模式转变为多学科整合模式。本文将详细介绍围术期胃癌治疗的策略及其发展方向,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治疗指导。
术前治疗策略
局部进展期胃癌(cT3-T4或淋巴结转移患者)是新辅助化疗的主要适用人群。中国RESOLVE研究显示,围术期SOX方案(奥沙利铂+替吉奥)相较于术后CAPOX方案显著提高了3年DFS(无病生存率)。此外,FLOT方案(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在欧洲FLOT-4研究中显示优于传统ECF方案,特别适用于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在美国INT 0116研究中得到支持,而亚洲更倾向于术前化疗联合D2根治术。放疗多用于肿瘤侵犯周围器官或淋巴结广泛转移的高危患者。免疫治疗方面,针对PD-L1 CPS≥5或微卫星不稳定(MSI-H)患者,术前免疫联合化疗(如帕博利珠单抗+化疗)在部分研究中显示更高病理缓解率。2024年《自然-医学》发表的III期研究显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显著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pCR)。
术中管理
D2根治术作为亚洲标准术式,强调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微创手术,如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手术,正在逐步推广,需结合肿瘤分期和医生经验。术中注意保护血管和神经,减少出血和吻合口瘘风险;术后引流管管理至关重要。
术后辅助治疗
辅助化疗推荐方案为SOX或CAP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适用于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周期通常为6-8个月。ATTRACTION-5研究显示,术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未显著改善总生存,提示需筛选优势人群(如PD-L1高表达)。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的JUPITER-15研究(III期)正在进行中,结果值得期待。HER2阳性患者可考虑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Claudin 18.2靶向药物(如Zolbetuximab)在围术期的应用正在探索中。
围术期支持治疗
术前纠正营养不良至关重要,术后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避免肠内营养过早中断。并发症防控包括预防深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感染(抗生素规范化使用)及电解质失衡。
未来方向
个体化精准治疗通过基因检测(如MSI、EBV状态)和液体活检筛选免疫或靶向治疗获益人群。多模式联合,如免疫+化疗+靶向的“三联方案”在围术期的潜力正在探索中。长周期治疗优化探索新辅助与辅助治疗的周期数平衡,减少毒副作用的同时提高生存率。
总结来看,胃癌围术期治疗已从单一手术发展为多学科整合模式,化疗仍是基石,免疫和靶向治疗为特定人群带来新希望。未来需进一步通过精准分层和临床试验优化策略,提升患者长期生存与生活质量。具体方案需结合患者分期、分子特征及耐受性个体化制定,建议参考最新指南及多学科会诊意见。
钟妙文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