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策略:一线治疗到围手术期的选择

2025-07-22 14:08:15       3243次阅读

在肺癌治疗领域,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文将详细探讨NSCLC的免疫治疗策略,包括一线治疗、围手术期治疗、放化疗后巩固治疗、靶向治疗耐药后的免疫治疗,以及小细胞肺癌(SCLC)的治疗选项。

一、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免疫治疗方案 1. 一线治疗 - PD-L1高表达(TPS≥50%)患者,推荐使用帕博利珠单抗(K药)作为单药治疗。 - PD-L1低表达(TPS<50%)或阴性患者,则推荐免疫联合化疗方案,例如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铂类化疗。 - 对于非鳞癌患者,可考虑免疫联合化疗及抗血管生成治疗,如阿替利珠单抗(T药)联合贝伐珠单抗和化疗。 - 高肿瘤突变负荷(TMB≥10mut/Mb)患者,可尝试单药免疫治疗。

围手术期治疗

新辅助治疗:术前使用免疫联合化疗,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以缩小肿瘤,降低术后复发率。

术后辅助免疫:对于肿瘤≥4cm或淋巴结转移(N+)的患者,术后使用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进行巩固。

放化疗后巩固治疗

对于不可手术的III期患者,在同步放化疗后,使用度伐利尤单抗(I药)进行维持治疗,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靶向治疗耐药后

若患者驱动基因阴性或靶向药耐药,可考虑免疫联合化疗方案,并评估PD-L1/TMB水平。

二、小细胞肺癌(SCLC)的免疫治疗方案 1. 广泛期一线治疗 - 标准方案为阿替利珠单抗(T药)/度伐利尤单抗(I药)联合EP化疗。 - 局限期一线治疗后,可考虑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

三、免疫药物及注意事项 免疫治疗药物包括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K药)和阿替利珠单抗(T药)。这些药物可能引发免疫性肺炎、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副作用,因此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胸部CT。

四、生物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 生物标志物检测,如PD-L1表达和肿瘤突变负荷(TMB),对于指导免疫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有助于避免盲目使用免疫治疗,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风险。

五、联合治疗趋势 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使用,如免疫联合放疗和双免疫联合治疗,正在成为研究热点,并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潜力。

六、副作用管理 免疫相关毒性(irAEs)的管理包括对肺炎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处理。对于禁忌人群,如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需慎用免疫治疗。

关键提示:免疫治疗应在肿瘤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前完善基因检测,治疗中密切监测毒性,避免自行调整方案。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超进展”或假性进展,需通过影像检查动态评估疗效。通过这些策略,我们可以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张宏英

福建省福州结核病防治院

下一篇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方案的选择与优化
上一篇精准用药如何改善肾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