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中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905,677例,中国占据了45.3%的比例。肝癌主要分为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等不同病理类型。本文将重点讨论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黄曲霉毒素,以及其对肝癌发病率的影响。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真菌毒素,由某些曲霉菌属真菌产生,尤其是黄曲霉。它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已被证实能够诱发动物肝癌。在人类中,黄曲霉毒素是否直接导致肝癌,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已有研究表明,其与肝癌风险的增加存在关联。黄曲霉毒素主要通过污染食品和饲料进入人体,尤其是受潮、储存不当的粮食和坚果类产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病率在中国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性别差异也不容忽视,男性患肝癌的风险比女性更高,性别比约为3.7:1。此外,肝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在高龄组。
除了黄曲霉毒素,肝癌的其他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饮用水污染、长期大量饮酒以及遗传因素等。因此,预防肝癌的措施应包括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HBV感染、降低黄曲霉毒素暴露水平(如改善饮水条件和饮食习惯)、控制酒精摄入量、戒烟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肝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至关重要。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甲胎蛋白(AFP)检测结合超声检查作为常规筛查手段。对于肝脏超声和/或血清AFP筛查异常者,动态增强CT和MRI是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肝癌的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很多时候患者被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提高公众对肝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肝癌的预防和早期筛查工作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肝癌的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肝癌患者经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60%-70%,而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则显著降低。因此,对于肝癌患者而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黄曲霉毒素作为环境致癌物之一,在肝癌的发生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早期筛查,可以显著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此外,公众还应提高对肝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肝癌的预防和早期筛查工作,以降低肝癌的发病风险。同时,对于已确诊的肝癌患者,应积极寻求规范的治疗,以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肝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除了上述的危险因素外,近年来研究发现,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代谢性疾病也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代谢性疾病可导致肝脏持续的炎症反应和肝细胞损伤,进而增加肝癌的风险。
此外,肝癌的发生还与个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免疫系统在清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肝癌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在肝癌的诊断方面,除了血清AFP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外,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可实现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未来,随着液体活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望为肝癌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在肝癌的治疗方面,除了手术切除外,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靶向治疗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血管生成,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和杀伤作用。这些新型治疗手段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总之,肝癌是一种多因素、多阶段、多机制的复杂疾病。通过加强病因预防、早期筛查、规范治疗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同时,公众应提高对肝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积极参与肝癌的预防和早期筛查工作,以降低自身的发病风险。对于已确诊的肝癌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张念华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