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与胃癌之间的联系一直是医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热点。本文将深入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过程及其与胃癌的密切关系,旨在帮助公众更准确地了解这一疾病,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这两个概念。癌前疾病是指那些与胃癌发展有潜在关系的良性疾病,它们增加了发展成胃癌的风险,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以及残胃炎等。而癌前病变则指胃黏膜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病理变化,这些变化正逐渐向胃癌演变,包括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可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胃癌的发生。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普遍存在的胃内疾病,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新悉尼胃炎分类系统和我国2017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慢性胃炎主要分为两大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浅层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如果这种炎症持续存在而不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可能进一步发展,最终影响整个胃黏膜层。
从组织学角度来看,慢性胃炎从浅表性逐渐进展到萎缩性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炎症、化生、萎缩和异型增生。这一疾病的发展路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随后可能出现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最终可能发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最终演变为胃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并非短时间内发生,而是需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漫长发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特点是胃黏膜的萎缩和胃腺体的减少或消失,这会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长期的胃黏膜萎缩和炎症反应,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胃癌的风险。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破坏胃黏膜屏障,促进胃癌的发生。
正确认识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既不应盲目恐惧,也不应掉以轻心。积极治疗和定期复查是预防胃癌发生的关键。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重视其与胃癌的风险关系至关重要,应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并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以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从而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此外,改善生活习惯也是降低胃癌发病风险的有效手段,包括戒烟限酒、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外,患者还应注意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以评估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和胃癌风险。对于高风险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更密切的监测和更积极的干预措施,如内镜下治疗或手术切除等。
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密切,患者应充分认识其危害,积极治疗和预防。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我们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保护患者的健康。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减少胃癌的发生,为构建健康社会贡献力量。
章友君
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