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全球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胃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化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策略,以及未来治疗方向。
一、术前治疗策略 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适用于肿瘤侵及肌层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研究显示,SOX方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在围术期的应用相较于术后CAPOX方案,能显著提高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FLOT方案(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在欧洲的研究中表现优于传统ECF方案,特别是在胃食管结合部癌的治疗中。新辅助放化疗在美国被广泛接受,而在亚洲,术前化疗联合D2根治术更受青睐,放疗则多用于高危患者。
二、术中管理 D2根治术是亚洲胃癌治疗的标准术式,强调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微创手术技术如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手术正在逐步推广。术中需注意保护血管和神经,以减少出血和吻合口瘘风险;术后引流管的管理也至关重要。
三、术后辅助治疗 对于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推荐SOX或CAPOX方案,周期通常为6-8个月。ATTRACTION-5研究显示,术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并未显著改善总生存,提示需要筛选优势人群。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的JUPITER-15研究正在进行中,其结果备受期待。
四、围术期支持治疗 术前纠正营养不良,术后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是围术期营养管理的关键。同时,预防深静脉血栓、感染及电解质失衡等并发症的防控也不可忽视。
五、未来方向 个体化精准治疗是未来胃癌治疗的重要方向,通过基因检测和液体活检筛选免疫或靶向治疗获益人群。多模式联合治疗的潜力正在探索中,旨在通过免疫、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此外,优化新辅助与辅助治疗的周期数,以减少毒副作用的同时提高生存率,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总结 胃癌围术期治疗已发展为多学科整合模式,化疗作为基石,免疫和靶向治疗为特定人群带来新希望。未来治疗策略的优化需要进一步通过精准分层和临床试验来实现,以提升患者的长期生存与生活质量。具体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的分期、分子特征及耐受性进行个体化制定,并建议参考最新指南及多学科会诊意见。
胃癌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肿瘤的分期、生物学特性和治疗策略。早期胃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进展期胃癌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足30%。因此,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胃癌的分子分型越来越受到重视。HER2阳性胃癌患者可从曲妥珠单抗治疗中获益,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患者则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未来,胃癌的个体化治疗将更加精准,根据患者的分子特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疗效和生活质量。
此外,胃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也是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目前,胃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侵入性而难以作为大规模筛查手段。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等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有限。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检测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和循环肿瘤DNA(ctDNA),有望实现胃癌的无创、动态监测。未来,液体活检技术有望与影像学、内镜等手段联合应用,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总之,胃癌的治疗已进入个体化、精准化时代。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建立、分子分型的深入研究、新型治疗手段的探索以及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都将为胃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应不断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刘畅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