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消化道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因此,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深入了解,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解读胃癌的基本解剖结构、病理分类及其诊断关键点。
胃的基本解剖结构包括四层,分别是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黏膜层是胃的最内层,直接与食物接触,是胃癌发生的起始部位。黏膜层由上皮细胞、腺体和结缔组织构成,主要负责分泌胃酸和消化酶。黏膜下层则位于黏膜层之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为胃壁提供支撑。固有肌层是胃壁中最为厚实的部分,由平滑肌纤维构成,主要负责胃的蠕动功能。最外层的浆膜层则为胃壁提供了额外的保护,由腹膜或胸膜覆盖。
胃癌的定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胃黏膜上皮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因此,胃黏膜上皮肿瘤可表现为良性的腺瘤或恶性的腺癌。腺癌是胃癌的主要类型,占所有胃癌的90%以上。它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具有侵袭和转移的能力,可侵犯胃壁的深层结构,甚至发生远处转移。
除了腺癌外,胃的其他三层结构也可能发生肿瘤,这些肿瘤被称为间叶性肿瘤、间质瘤或淋巴瘤。这些肿瘤虽然也可能出现恶性变化,但由于它们并非起源于胃黏膜上皮,因此不能被称作胃癌,而是被统称为胃的一般恶性肿瘤。胃的一般恶性肿瘤较为罕见,占所有胃肿瘤的5%以下。
在临床上,胃癌的诊断关键在于识别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这通常涉及到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首选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变化,发现异常增生或溃疡等病变。通过内镜下活检,可以取得胃黏膜组织样本,进一步进行病理学检查。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超声、染色内镜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胃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通过取得胃黏膜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的细胞学分析,可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分化程度和侵袭范围等。免疫组化等分子病理学技术的应用,还可以进一步明确肿瘤的分子分型,指导个体化治疗。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和PET-CT等,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对于进展期胃癌,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可以指导手术切除的范围和方式,评估肿瘤的预后。
实验室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CA72-4等的检测,对于胃癌的诊断和疗效监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些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不能作为诊断胃癌的独立依据。
腹腔镜检查:对于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检查可以评估肿瘤的腹腔内转移情况,指导新辅助化疗的方案选择。对于部分早期胃癌,腹腔镜手术还可以实现微创治疗。
总结来说,胃癌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胃的基本解剖结构、肿瘤的起源和类型以及多种诊断技术。正确识别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同时,对于胃癌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癌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李冬
云南省肿瘤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