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第五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特别是在我国,病例数约占全球的一半,严重威胁着公共健康。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胃癌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优化。本文将探讨胃癌治疗策略中的新兴方向——围术期免疫治疗。
围术期免疫治疗是指在手术前后应用免疫治疗药物,旨在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以此提高治疗效果。近年来,这种治疗模式因其潜在的疗效优势而逐渐受到临床重视,特别是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治疗中。
传统胃癌治疗模式主要依赖于手术切除,辅以放疗和化疗。手术可以直接移除肿瘤,但面对微小转移或残留的肿瘤细胞,传统治疗手段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免疫治疗的引入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免疫治疗的核心原理在于激活或增强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能够有效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在胃癌治疗领域,围术期免疫治疗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术前免疫治疗:术前给予免疫治疗药物,旨在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减少手术过程中肿瘤细胞的播散,并可能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术前免疫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变肿瘤微环境,使其对手术切除更为敏感。
术后免疫治疗:手术后,肿瘤微环境发生变化,给予免疫治疗有助于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术后免疫治疗还可能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记忆,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复发提供保护。
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化疗能够破坏肿瘤细胞,释放肿瘤抗原,而免疫治疗可以利用这些抗原激活免疫反应。两者的联合应用可能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治疗效果。此外,免疫治疗还可减轻化疗相关的免疫抑制,增强机体对化疗的敏感性。
尽管围术期免疫治疗在理论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
治疗的最佳时机选择:术前还是术后进行免疫治疗,以及治疗的持续时间,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
药物剂量的精确确定:免疫治疗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免疫状态等因素进行调整,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效果的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估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缩小程度、生存时间、生活质量等多个因素。此外,免疫治疗的起效时间较长,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不良反应的监控和管理:免疫治疗可能引发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如皮疹、肠炎、肝炎等。这些不良反应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控,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总之,围术期免疫治疗为胃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和思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试验的不断开展,我们期待这种治疗模式能够为胃癌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更好的治疗效果。未来,随着对胃癌免疫微环境理解的加深,以及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围术期免疫治疗有望成为胃癌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我们相信,在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胃癌患者将迎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预后。
王莎莎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