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在多种肿瘤生长和增殖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表面受体。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存在突变,特别是外显子19缺失(Del19)和外显子21点突变(L858R)。针对这些突变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已经成为这些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EGFR-TKIs治疗常伴随皮疹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本文旨在探讨EGFR-TKIs治疗药物相关皮疹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以期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一、EGFR-TKIs相关皮疹的临床表现 EGFR-TKIs相关皮疹的发生率高达50%-80%,通常在治疗开始后的1-3周内出现,表现为面部和躯干部位的丘疹、红斑、瘙痒和脱屑。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其中轻度皮疹占50%-70%,中度皮疹占20%-30%,重度皮疹占5%-10%。皮疹的严重程度与EGFR-TKIs的剂量、治疗持续时间和个体差异有关。
二、EGFR-TKIs相关皮疹的影响因素 1. EGFR突变类型:研究表明,EGFR突变亚型不同的患者EGFR-TKIs相关皮疹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存在差异。Del19突变患者皮疹发生率较高,而L858R突变患者皮疹程度相对较轻。
个体差异:基因多态性、药物代谢酶活性和皮肤屏障功能等因素可影响EGFR-TKIs相关皮疹的发生。如HLA-B*5701基因阳性患者皮疹发生率较高。
EGFR-TKIs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剂量越高、治疗时间越长,皮疹发生率越高,严重程度也越重。
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基础皮肤病史等也可能影响皮疹的发生。
三、EGFR-TKIs相关皮疹的发生机制 1. EGFR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中表达,EGFR-TKIs可抑制这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导致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
EGFR-TKIs可激活皮肤中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促进炎症因子释放,诱发皮疹。
EGFR-TKIs可诱导皮肤中抗菌肽表达,破坏皮肤微生物平衡,诱发皮疹。
个体基因多态性、药物代谢酶活性差异等可影响EGFR-TKIs在皮肤中的浓度和皮疹的发生。
四、EGFR-TKIs相关皮疹的合理用药 1. 根据EGFR突变亚型、个体差异等因素,个体化选择EGFR-TKIs剂量,降低皮疹发生率。
密切监测皮疹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必要时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积极预防和处理皮疹,如使用保湿剂、局部皮质激素等,必要时口服抗过敏药物。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皮疹的重视,提高治疗依从性。
总之,EGFR-TKIs相关皮疹是影响NSCLC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了解皮疹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有助于个体化合理用药,降低皮疹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改善患者预后。未来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皮疹的机制,为NSCL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罗怡平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