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肾脏是我们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主要负责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调节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当肾脏发生疾病时,这些功能都将受到影响。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作为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特点是肾小球的基底膜发生病理性改变,使得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即蛋白尿。那么,得了膜性肾病能自愈吗?本文将深入解析膜性肾病的病理原理,为您揭开这一谜团。
一、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免疫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肾脏损伤,以及肾小球基底膜的免疫复合物沉积。非免疫因素则包括肿瘤、感染、药物、毒素等引起的肾脏损伤。
在免疫因素的作用下,肾小球基底膜的足细胞发生病变,导致其滤过功能受损。足细胞之间的裂隙膜被破坏,形成大量的“裂隙孔”,使得血浆中的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得以通过基底膜进入肾小球囊腔,最终随尿液排出体外,形成蛋白尿。
二、膜性肾病的病理特征
膜性肾病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呈“双轨征”。在电镜下,可见基底膜呈现“钉突”样改变,足细胞之间的裂隙膜被破坏。免疫荧光检查可见免疫球蛋白(IgG、IgA等)和补体成分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
三、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
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蛋白尿是膜性肾病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导致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低蛋白血症可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水分从血管内渗出至组织间隙,形成水肿。高脂血症则是由于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脂蛋白代谢紊乱所致。
四、膜性肾病的治疗及预后
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旨在抑制免疫反应,减少免疫复合物沉积,改善足细胞病变,从而减轻蛋白尿。支持治疗则包括低盐饮食、利尿剂、降脂药等,旨在缓解水肿、高脂血症等症状。
膜性肾病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膜性肾病患者可自行缓解,蛋白尿逐渐减少,肾功能恢复正常。然而,也有部分患者病情持续进展,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治疗。因此,得了膜性肾病是否能自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评估,不能一概而论。
综上所述,膜性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理特征明显,临床表现多样。得了膜性肾病是否能自愈,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治疗效果。因此,一旦发现蛋白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徐建旺
岳阳市人民医院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