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和相关的疼痛管理策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具有重大影响。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胃癌开始,直至与手术相关的治疗基本结束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及术后康复等多个环节。本文将详细介绍围手术期胃癌患者的疼痛管理策略。
**术前疼痛管理:**在围手术期管理中,术前疼痛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术前疼痛的准确评估和有效控制对于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改善睡眠质量以及提高手术耐受性具有重要作用。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来评估患者疼痛的性质、强度和影响因素,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计划。术前常用的疼痛控制方法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和局部神经阻滞等。NSAIDs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减少炎症和疼痛;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产生镇痛效果;局部神经阻滞则是通过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来达到局部镇痛的目的。
**术中疼痛管理:**手术过程中的疼痛管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麻醉医生通过全身麻醉或区域麻醉技术,确保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无痛并保持生理状态平稳。全身麻醉能够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和肌肉松弛,但术后恢复可能较慢;而区域麻醉,如硬膜外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风险,但需要精确的解剖定位和高超的操作技巧。全身麻醉通过药物诱导使患者进入无痛、无意识、无记忆的状态,适用于大型手术;区域麻醉则通过阻断特定区域的神经传导,使患者保持清醒状态,适用于下肢或躯干手术。
**术后疼痛管理:**术后疼痛管理是患者恢复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还可能影响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延缓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因此,术后疼痛管理应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包括NSAIDs、阿片类药物、局部神经阻滞和患者自控镇痛(PCA)等。多模式镇痛结合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可以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副作用。PCA允许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提高镇痛的个体化和满意度。此外,非药物治疗如冷敷、热敷、按摩等物理疗法,以及心理干预如放松训练、行为疗法等,也是有效的疼痛管理手段。物理疗法通过改变局部温度、压力等物理因素来缓解疼痛;心理干预则通过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来减轻疼痛感知。
**综合干预:**围手术期胃癌患者的疼痛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和综合干预。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程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手术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这不仅需要医生、护士、麻醉师等医疗人员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通过科学、规范、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我们可以为胃癌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改善他们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胃癌患者的疼痛管理策略应当是一个全面、个体化、多模式的方案,旨在通过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连续性管理,实现疼痛的有效控制,从而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这种综合管理策略的实施,需要医疗团队的专业技能和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参与,共同为患者打造一个无痛、舒适的治疗环境。
任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越秀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