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女性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将从子宫内膜癌的定义与类型、高危因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提高公众对子宫内膜癌的认识,帮助患者进行科学防治。
一、子宫内膜癌的定义与类型 子宫内膜癌是指发生在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好发于绝经后女性。根据组织学特点,子宫内膜癌可分为I型(雌激素依赖型)和II型(非雌激素依赖型)两大类。I型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预后相对较好;II型与雌激素水平关系不大,预后较差。
二、高危因素 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包括:1.年龄:绝经后女性发病率较高;2.肥胖:体内脂肪过多可增加雌激素水平,增加患病风险;3.高血压和糖尿病:长期患病导致内分泌紊乱,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4.遗传因素:具有家族遗传史的女性患病风险较高;5.长期不排卵: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长期受到雌激素刺激而缺乏孕激素拮抗,增加癌变风险。
三、症状表现 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症状包括:1.异常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或月经不规律;2.阴道排液:可为血性或浆液性,伴有异味;3.下腹痛:多为隐痛或钝痛,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剧痛;4.盆腔包块:晚期患者可触及盆腔包块;5.全身症状:如消瘦、贫血等。
四、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1.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了解子宫大小、形态、硬度及有无包块;2.B超: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内有无占位性病变;3.分段诊刮: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4.MRI:了解肌层浸润情况及有无淋巴结转移;5.血CA125检测:可作为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五、治疗手段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1.手术:包括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2.放疗:术后根据病理分期和高危因素决定是否行放疗;3.化疗:对于晚期或复发患者可采用化疗;4.激素治疗:对于部分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采用孕激素治疗。
六、预防措施 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关键在于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1.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减少雌激素水平;2.合理饮食:低脂、高纤维饮食,减少子宫内膜癌风险;3.定期体检: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早发现、早治疗;4.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减少患病风险;5.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
总之,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妇科肿瘤。通过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定期体检,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可以有效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希望本文能对广大女性同胞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关注子宫内膜癌的防治,守护女性健康。
杨进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