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肝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肝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当患者出现乏力、进行性贫血、水肿、食欲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此时肿瘤可能已经侵犯到肝脏的多个区域。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长期酗酒、服用肝毒性药物、长期饮用污水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肝脏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和癌变。此外,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也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了解肝癌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预防措施包括戒酒、避免接触肝毒性药物、接种乙肝疫苗等。
介入治疗,又称为血管内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途径直接作用于肿瘤的微创技术。它包括多种类型,如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肝动脉放疗栓塞(TARE)和射频消融等。这些方法通过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减少肿瘤的氧气和营养供给,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在介入治疗中,TACE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TACE通过将化疗药物和栓塞材料直接注入肿瘤的供血动脉,既发挥了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又通过栓塞材料阻断了肿瘤的血液供应,实现了对肿瘤的双重打击。TARE则是将放射性微球注入肿瘤的供血动脉,利用放射性物质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实现局部控制。射频消融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量来消融肿瘤,适用于较小的肿瘤。
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其微创性,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它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同时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治疗选择。此外,介入治疗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联合应用,形成综合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包括:不适合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肿瘤较大或多发的患者、以及术后复发的患者。然而,介入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胆管损伤等并发症。因此,在选择介入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肝功能、肿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
除了介入治疗,肝癌的其他治疗方法还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手术切除是早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肝移植适用于部分晚期肝癌患者。化疗和放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靶向治疗则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总之,介入治疗以其微创、精准、有效的特点,在肝癌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肝癌患者而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治疗的可行性。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同时,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复查,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苏国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