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骨组织中的成骨细胞,其发病率约占所有原发性骨恶性肿瘤的20%左右。这种肿瘤通常好发于10至25岁的青少年,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由于恶性程度较高,骨肉瘤患者往往易出现肺部转移,据研究,在初诊时约有20%的患者已经发生了肺部转移。因此,早期诊断、精准分期和综合治疗是提高骨肉瘤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骨肉瘤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早期发现和诊断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治疗模式的应用,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的20%显著提升至60%-70%。这一进步得益于“新辅助化疗+手术+辅助化疗”的治疗模式。
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前进行的化疗,其目的在于缩小肿瘤、控制肿瘤的扩散和转移,同时评估肿瘤对化疗的反应,为手术提供更好的条件。手术是骨肉瘤治疗的核心,通过手术可以尽可能地切除肿瘤,减少复发的可能。辅助化疗则是在手术后进行,目的是消除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骨肉瘤的治疗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复发和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肢体功能,即保肢技术,也是医学界努力攻克的难题。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的发展,未来骨肉瘤的治疗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骨肉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肿胀和肿块。疼痛可能随活动加重,且夜间疼痛可能较为明显。肿胀和肿块可能随时间逐渐增大,导致功能障碍。由于骨肉瘤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患者往往在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就诊,延误了治疗。
骨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犯范围,有助于确定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病理学检查则是确诊骨肉瘤的金标准,通过活检或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性质和分型。
骨肉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和位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因素。手术切除是骨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保肢手术和截肢手术。保肢手术旨在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肢体功能,通过切除肿瘤后重建骨骼和关节,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截肢手术则是在肿瘤侵犯范围广、无法保留肢体功能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彻底切除肿瘤,降低复发风险。
骨肉瘤的预后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分期、患者的年龄和全身状况等。肿瘤较小、位置表浅、分期较早的患者预后较好。年轻患者和全身状况良好的患者预后也较好。然而,即使经过积极治疗,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复发和转移,影响预后。
总之,骨肉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骨原发肿瘤,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至关重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治疗模式的应用,骨肉瘤患者的预后已经得到明显改善。然而,骨肉瘤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医学界不断探索和努力。
何贞月
苏州市立医院(东区)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