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策略正逐步从传统化疗、放疗向更为精准的生物治疗转变。免疫治疗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在肺癌治疗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本文将基于疾病原理知识,深入探讨肺癌免疫治疗中的关键生物标志物筛选及其对疗效的预测。
病理类型与免疫治疗适用性
肺癌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对于NSCLC,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患者约占60%,这类患者成为免疫治疗的主要对象。PD-L1高表达者(TPS≥50%)可从单药免疫治疗中获益显著,而PD-L1低表达或阴性者则需结合化疗或抗血管生成药物。对于早期或局部晚期可手术的患者,术前新辅助免疫+化疗或术后辅助免疫治疗能降低复发风险。对不可手术的III期患者,同步放化疗后使用免疫巩固治疗亦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与疗效预测
PD-L1表达阳性的患者(TPS≥1%),尤其是TPS≥50%者,能从免疫联合治疗中获益更多。高肿瘤突变负荷(TMB≥10mut/Mb)的患者对免疫治疗响应率更高,尤其是那些无明确靶点的患者。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dMMR)在肺癌中罕见(约1-2%),但这类患者对免疫单药治疗有显著反应。
特殊人群与免疫治疗
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脑转移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时需要特别考虑。老年患者若体能状态良好,可耐受免疫+化疗;体弱患者则优先单药或低剂量联合治疗。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根据损伤程度调整用药剂量或避免使用某些肾毒性药物。脑转移患者在脑转移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谨慎使用免疫治疗。
不适用人群
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患者以及体能状态差的患者不适合接受免疫治疗,或者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慎用。
疗效的动态评估
在治疗前,通过PD-L1、TMB检测筛选优势人群,避免盲目用药。治疗过程中,每6-8周进行胸部CT评估疗效,对于出现的“假性进展”需与真性进展鉴别,以避免过早终止有效的治疗。
总结而言,免疫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肺癌患者,而是需要根据病理类型、生物标志物状态及个体耐受性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个体化精准治疗原则在免疫治疗中尤为重要,患者应在肿瘤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并在治疗前后进行全面评估。通过科学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与疗效预测,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选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李洋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