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策略涉及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手术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在围手术期的护理与治疗策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下是对肺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与治疗策略的全面解析。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石。患者需要接受包括体格检查在内的一系列评估,包括但不限于胸部CT扫描、肺功能测试、心脏彩超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手术可行性。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分期,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例如,胸部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肺部肿瘤的形态和周围结构,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到邻近组织;肺功能测试可以评估患者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判断患者能否耐受手术;心脏彩超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排除手术禁忌症。
心理辅导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术前往往伴随着焦虑和恐惧情绪,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患者减轻这些负面情绪,提高对手术的信心和配合度。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详细解释手术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和预期效果,使患者对手术有充分的认知和心理准备。
手术当天
手术当天,患者需要禁食禁水以降低麻醉并发症风险。手术方式的选择依赖于肿瘤的具体情况,包括肺叶切除术、楔形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等。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尽可能保留正常肺组织,以减少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例如,对于早期肺癌患者,楔形切除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肺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对于中央型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或肺段切除术可以彻底切除肿瘤,提高治疗效果。
术中出血和感染是手术过程中需要重点预防和控制的并发症。医生需要严格控制手术切口,减少术中出血;同时,术中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术中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是围手术期的另一个关键部分。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疼痛管理也是术后护理的重点,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相应的镇痛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不适,促进术后恢复。
术后早期活动对于预防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至关重要。因此,患者在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呼吸功能训练、下肢活动等。这有助于促进肺部通气,预防肺部感染;同时,下肢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营养支持与肺功能锻炼
术后恢复期间,营养支持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患者应摄入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以促进伤口愈合和体力恢复。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蛋、奶等,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氨基酸,促进组织修复;高热量食物如米面、糖等,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满足身体恢复的需要。同时,患者还应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定期进行肺功能锻炼也是提高肺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肌训练,如深慢呼吸、腹式呼吸等,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同时,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心肺耐力,改善肺功能。这些锻炼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综合治疗策略
虽然手术是肺癌治疗的首选,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手术。对于不能手术或手术后仍有残留肿瘤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这些治疗方式可以作为手术的补充,以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例如,对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辅助化疗可以消灭残留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对于晚期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可以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提高生存质量。
结论
肺癌围手术期的护理与治疗策略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复杂过程。通过细致的术前准备、精确的术中操作和全面的术后护理,我们可以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同时,综合治疗策略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期。只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才能为肺癌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和护理,使他们重获健康和希望。
夏太华
隆昌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