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旨在辨析胃癌前病变与癌前疾病,并探讨相应的预防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癌前疾病与癌前病变。癌前疾病指的是与胃癌相关的良性疾病,它们具有发展成为胃癌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炎等。这些疾病虽然在初期阶段不表现为恶性,但若不加以控制和治疗,有可能逐渐演变为胃癌。而癌前病变则是指胃黏膜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正逐步向胃癌发展,主要包括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这两种情况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胃癌的发生。
正确认识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对于预防胃癌至关重要。既不应盲目恐惧,也不应掉以轻心,应积极治疗并定期复查,以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疾病中的一种,它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根据新悉尼胃炎系统和我国2017年颁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标准2017,上海》,慢性胃炎主要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浅层出现的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这种炎症如果持续不愈,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最终影响胃黏膜全层。
慢性胃炎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炎症—化生—萎缩—异型增生;按照疾病变化的顺序则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癌。这一过程提示我们,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除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炎等其他癌前疾病也不容忽视。胃溃疡若长期不愈,可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增加癌变风险;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存在恶变可能;残胃炎则是胃切除术后的并发症,长期炎症刺激可增加胃癌发生率。
预防胃癌的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改善饮食习惯,减少高盐、高脂、熏制和腌制食品的摄入;戒烟限酒,避免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特别是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或长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群;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为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发生率是非感染者的2-6倍。幽门螺杆菌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进而诱发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因此,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尽早进行根除治疗,以降低胃癌风险。
此外,遗传因素也是胃癌发生不可忽视的因素。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胃癌发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对于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更应重视胃癌的预防和筛查,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综上所述,了解胃癌前病变与癌前疾病的关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医疗干预,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胃癌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胃癌威胁,享受健康生活。
王丽萍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