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MN)作为肾小球疾病中的常见病种,其治疗策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探讨在膜性肾病治疗中,维持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患者监测的必要性。
激素治疗及其联合用药方案
在膜性肾病的治疗中,激素治疗占据核心地位,然而,单纯激素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常需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以下是两种常见的联合用药方案:
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
:泼尼松作为激素治疗的首选药物,初始剂量通常为每日1mg/kg,不超过60mg/日,连续服用4至6周。环磷酰胺作为免疫抑制剂,可口服或静脉冲击治疗,剂量分别为每日2-3mg/kg或0.5-1.0g/㎡体表面积每月一次,共6至8次。该方案虽疗效显著,但副作用如骨髓抑制、性腺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不容忽视。
泼尼松联合他克莫司
:泼尼松用法与剂量同上,他克莫司起始剂量为每日0.05-0.1mg/kg,分两次口服,维持血药谷浓度在5-10ng/ml。他克莫司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并对肾脏有保护作用,但可能导致血糖升高、血压升高、震颤和感染等副作用,相较于环磷酰胺,对性腺影响较小。
激素减量阶段
在初始治疗阶段后,若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表现为尿蛋白减少、血清白蛋白上升、肾功能稳定,即可开始激素减量。每2至4周减少原剂量的10%,直至每日0.5mg/kg时,可改为隔日给药,以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减量过程一般持续6至12个月,期间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维持治疗阶段
当激素减量至较小剂量,如隔日0.2-0.3mg/kg时,患者进入维持治疗阶段。维持治疗时间因人而异,可能需要1至2年甚至更久。在此阶段,患者需定期监测尿蛋白、肾功能、血清白蛋白、血药浓度等指标,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应积极预防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相关的不良反应,如使用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监测血糖、血压并给予相应处理。
患者监测的重要性
在膜性肾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监测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定期监测不仅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还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监测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清白蛋白水平等关键指标,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合理用药的指导原则
在膜性肾病的治疗中,合理用药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的关键。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同时,患者也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并在出现任何不适时及时与医生沟通。
总结而言,膜性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生、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用药、定期监测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杨雨婷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