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检查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其多维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病史采集:通过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可以发现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为后续检查提供线索。月经史包括月经周期、经量、痛经等;生育史包括妊娠次数、分娩方式、流产史等。家族史中,一级亲属患有子宫内膜癌、乳腺癌或卵巢癌等,也会增加患者患病风险。
症状评估:评估患者的异常阴道出血、盆腔疼痛等症状,有助于早期识别子宫内膜癌。异常阴道出血包括绝经后出血、月经不规律、经期延长等;盆腔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隐痛,与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有关。
直接观察:通过妇科检查直接观察外阴、阴道、宫颈等生殖器官,可以发现肿瘤等异常改变。如外阴皮肤色素沉着、阴道壁肿物、宫颈菜花样赘生物等,均提示肿瘤可能。
触诊:通过双合诊、三合诊等手法,可以触及子宫及附件的肿瘤、压痛等异常,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和分期。双合诊可了解子宫大小、形态、硬度、活动度等;三合诊可评估附件区肿瘤及盆腔转移情况。
影像学检查:B超、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子宫内膜增厚、肌层浸润等改变,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分期。B超是首选检查方法,可了解宫腔形态、内膜厚度,发现肌层浸润和宫旁转移;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可评估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
实验室检查:血清CA125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以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CA125水平升高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与分期、预后密切相关。但需注意,CA125也可在良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中升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病理检查:宫腔镜下活检、分段诊刮等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宫腔镜下可直接观察宫腔形态、病变范围;分段诊刮可了解病变累及内膜的深度,指导临床分期和治疗。免疫组化检测可进一步明确肿瘤的分子分型,指导个体化治疗。
分期评估:子宫内膜癌的分期主要依据FIGO分期系统,包括手术分期和临床分期。手术分期以手术所见和病理结果为依据,是最准确的分期方法;临床分期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主,适用于无法手术的患者。准确的分期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评估预后。
总之,妇科检查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病史采集、症状评估、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等多维度检查,可及时发现子宫内膜癌的早期体征,指导临床分期和治疗。综合治疗措施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可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妇科检查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建议广大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子宫内膜癌,改善预后。
胡月新
仪征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