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外周血中异常的成熟淋巴细胞增多和功能障碍。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对CLL进行全面分析。
病因 CLL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部分CLL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染色体异常有关。例如,染色体13q、11q、17p的缺失或突变可能增加CLL发病风险。 2)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辐射等环境因素可能增加CLL发病风险。例如,苯、农药等化学物质可能与CLL的发生有关。 3)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可能与CLL的发病机制有关。病毒感染可能诱导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从而诱发CLL。 4) 免疫因素: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导致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从而诱发CLL。例如,T细胞功能缺陷可能无法有效清除异常B淋巴细胞,导致CLL发生。
临床表现 CLL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以下表现:
1) 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无压痛,可随病情进展逐渐增多。 2) 肝脾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脏和脾脏肿大。肝脾肿大可能引起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3) 贫血和出血倾向:由于骨髓受累,患者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贫血可引起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血小板减少可引起皮肤瘀点、鼻衄、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 4) 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合并感染。患者容易发生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表现为反复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
诊断 CLL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检查:
1) 血常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绝对值超过5×10^9/L。淋巴细胞增多是CLL最典型的血象改变。 2) 免疫表型:异常淋巴细胞表达CD5、CD19、CD23等特异性标志。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有助于确诊CLL。 3) 骨髓检查:骨髓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伴有形态异常。骨髓活检或涂片可发现异常淋巴细胞增多。 4) 染色体和基因检测:部分CLL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和/或基因突变,有助于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例如,TP53基因突变、17p缺失等不良预后因素可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治疗 CLL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并发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常用治疗方法包括:
1) 化学治疗:对于病情进展较快、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采用化疗控制病情。常用的化疗药物有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等,可单药或联合应用。 2)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如CD20单克隆抗体等,可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妥昔单抗、奥法木单抗等CD20单抗可有效清除异常B淋巴细胞,提高缓解率。 3) 免疫治疗: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例如,伊布替尼等BTK抑制剂可阻断B细胞受体信号,抑制异常B淋巴细胞增殖。 4)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高危或难治性CLL患者,可考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提高长期生存率,但也存在移植相关风险。 5) 支持治疗:包括输血、抗感染、改善贫血等症状的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等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总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更多新的治疗方法有望为CLL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CAR-T细胞疗法、BCL-2抑制剂等新型疗法正在临床研究中,未来有望为CLL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袁凯锋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