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多样,对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系统探讨胃癌的病理类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一、胃癌的病理类型 胃癌依据组织学特征可分为: 1. 腺癌:占胃癌的90%以上,又可分为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和粘液腺癌等亚型。腺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转移性。 2. 鳞状细胞癌:较为罕见,占胃癌的1-2%,多与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鳞状细胞癌起源于胃黏膜鳞状上皮细胞,恶性程度较高。 3. 未分化癌: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多见于年轻患者。未分化癌细胞形态不规则,缺乏特异性,难以明确诊断。 4. 其他少见类型:如类癌、神经内分泌癌等,占胃癌的1-2%,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
此外,胃癌还可依据肿瘤的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分为0-IV期,常用的分期系统为TNM分期系统。TNM分期系统包括肿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N)和远处转移(M),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进展程度和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二、胃癌的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是胃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携带某些易感基因的人群,如CDH1、EPCAM等,胃癌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2. 慢性炎症: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型增生,进而癌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病变是胃癌的癌前病变,需要密切监测和干预。 3.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增加胃癌发病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降低胃癌发病率。 4. 环境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增加胃癌发病风险。高盐、高脂、熏制食品等饮食习惯与胃癌发病密切相关。
三、胃癌的临床表现 1. 早期胃癌:症状较轻,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需要依靠胃镜检查等辅助检查手段发现。 2. 进展期胃癌:症状加重,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贫血、呕吐、黑便、消瘦等。进展期胃癌常伴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预后较差。 3. 晚期胃癌:可出现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肺转移等,导致相应器官功能障碍。晚期胃癌患者常伴有恶病质、贫血、感染等并发症,预后极差。
四、胃癌的诊断与检查 1.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胃镜检查可发现胃黏膜的早期病变,指导活检取材,明确诊断。 2. CT扫描: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大小、侵犯深度及有无远处转移。CT扫描可发现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指导临床分期和治疗决策。 3. PET-CT:可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PET-CT有助于发现胃癌的隐匿性转移灶,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4.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肿瘤负荷。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等可辅助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疗效评估。
五、胃癌的治疗措施 1. 早期胃癌:首选手术切除,可实现根治。早期胃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2. 中晚期胃癌:需综合运用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手段。中晚期胃癌手术切除后仍需辅助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 3. 化疗:常用药物有顺铂、氟尿嘧啶等,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化疗可提高中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4.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如HER2阳性胃癌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提高治疗效果。靶向治疗可减少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胃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PD-1/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可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六、胃癌的预防与健康教育 1. 定期体检: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早
洪琳
蕲春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