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消化道肿瘤中的常见类型,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对于这样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了解其基本解剖及病理特征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胃癌的解剖结构、病理类型和诊断要点进行深入探讨。
胃作为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其解剖结构相对复杂。胃壁由四层构成:最内层为黏膜层,包括上皮细胞、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第二层为黏膜下层,富含血管和淋巴管;中间一层为固有肌层,由平滑肌组成,负责胃的蠕动;最外层为浆膜层,是胃壁的外膜。这四层结构协同工作,保障胃的正常功能。黏膜层分泌胃酸和消化酶,为食物的消化提供必要的化学环境;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通过血管和淋巴管输送营养物质,并通过肌肉的收缩运动推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浆膜层则为胃壁提供保护,防止外界物理和化学损伤。
胃癌特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胃黏膜上皮细胞主要分为分泌胃酸的壁细胞和分泌胃蛋白酶的泌酸细胞。胃癌的形成与这些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密切相关。黏膜上皮细胞的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其中腺瘤属于良性肿瘤,而腺癌则为恶性肿瘤,即我们所说的胃癌。腺癌根据其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特征,又可进一步分为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等类型。
除了黏膜上皮肿瘤,胃的其他三层结构也可能发生肿瘤,统称为间叶性肿瘤,包括间质瘤、淋巴瘤等。这些肿瘤虽然表现为恶性肿瘤,但并非来源于黏膜上皮,因此不能称为胃癌,只能称为胃的一般恶性肿瘤。间叶性肿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预后往往较差,需要引起重视。
胃癌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胃镜下可见黏膜隆起、溃疡或狭窄等异常改变,活检病理可明确肿瘤的性质和分化程度。此外,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胃癌的侵犯范围和有无远处转移。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等,也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早期胃癌可通过胃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预后较好;中晚期胃癌则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放疗等,以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作为新兴的治疗手段,也在部分患者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总之,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解剖结构和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深入了解胃癌的基本知识,对于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公众应重视胃癌的预防和筛查,一旦发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改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酒、戒烟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助于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对抗胃癌这一健康杀手,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谢朗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