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作为妇科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35岁起的子宫内膜癌筛查的年龄与筛查频率的科学依据,为临床提供指导。
首先,我们来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法。目前,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主要包括妇科超声、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查(通过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获取)、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以及家族遗传史高危人群基因检测。妇科超声是一种无创、快速且经济的筛查手段,可以初步评估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形态;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查能够直接观察子宫内膜细胞的形态,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可以辅助诊断,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家族遗传史高危人群基因检测有助于识别具有遗传性癌症风险的个体。
制定合理的筛查策略是关键。根据国际和国内的指南,实行人群风险分层策略是制定筛查计划的基础。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类风险人群:
低风险人群:这部分人群患病率约为3%。对于这部分人群,重要的是增强自我对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症状的重视,一旦出现症状,应积极进行筛查。高危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等。
中风险人群:这部分人群包括上文中提到的目标人群1、2、3、4、5,患病率小于10%。对于这部分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妇科超声检查,如果出现子宫异常出血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诊刮或宫腔镜检查。异常出血包括绝经后出血、月经不规律、经期过长等。
高风险人群:这部分人群主要包括上文中的目标人群6,特别是林奇综合征患者或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患病率超过10%。对于这部分人群,建议从35岁起每年常规进行子宫内膜活检,或者从家族中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最小年龄的前5-10年开始进行预防性筛查。林奇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与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关。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癌的筛查策略应根据个体的风险水平来制定。对于低风险人群,应重视自我监测和症状识别;对于中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并在出现症状时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对于高风险人群,应从35岁起或更早开始进行定期的子宫内膜活检或预防性筛查。通过这样的风险分层策略,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和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激素水平失衡、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因此,在制定筛查策略时,还应综合考虑个体的激素水平、遗传背景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例如,对于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应更加重视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对于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也应提高警惕。
总之,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筛查策略。通过早期筛查和诊断,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发现和治疗子宫内膜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作为妇科医生,我们有责任向患者普及子宫内膜癌的相关知识,提高她们的防癌意识,帮助她们做好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筛查工作。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卫菲菲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城中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