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承担着代谢、解毒、合成等多种重要功能。然而,肝脏也是肿瘤高发的器官之一,其中以肝细胞癌(HCC)最为常见,占原发性肝癌的85%~90%,称得上肝癌中的“头号杀手”。本文将对肝细胞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预防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肝细胞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肝细胞癌(HCC)是起源于肝脏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长期慢性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的基因突变,诱发肝细胞癌的发生。
酒精性肝病:长期过量饮酒可导致肝脏损伤和炎症,进而发展为肝细胞癌。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可导致肝脏脂肪堆积、炎症和纤维化,最终诱发肝细胞癌。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黄曲霉毒素、二甲基亚硝胺等,可导致肝细胞的基因突变和癌变。
遗传因素:部分遗传性肝病如威尔逊病、血色病等,可增加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
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肝细胞的基因突变,从而诱发肝细胞癌的发生。肝细胞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涉及遗传、表观遗传、炎症、纤维化等多个环节。
二、肝细胞癌的临床表现
肝细胞癌的发展过程通常较为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在肿瘤较大或已经发生转移时才被发现。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
腹痛:肿瘤增大压迫肝脏或周围组织可引起右上腹痛。
黄疸:肿瘤压迫胆管可引起梗阻性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
腹水:肿瘤侵犯腹膜或肝功能衰竭可引起腹水,表现为腹部膨隆。
消瘦、乏力:肿瘤消耗机体能量,可引起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肝大:肝脏肿瘤增大可触及肝脏肿大。
由于肝细胞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上常在肿瘤较大或已经发生转移时才被发现,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三、肝细胞癌的诊断方法
肝细胞癌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
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AFP是肝细胞癌的敏感肿瘤标志物,AFP水平升高提示肝细胞癌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范围等。
肝活检:对于AFP阴性或影像学不典型的病例,可进行肝活检以明确诊断。
其他检查:如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等,可了解肝脏基础状况和全身状况。
综合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肝细胞癌的诊断准确性。
四、肝细胞癌的治疗手段
对于早期发现的肝细胞癌,手术切除、肝移植、消融治疗等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晚期或转移性肝细胞癌,治疗则以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主。
手术切除:对于局限性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可达到根治效果。
肝移植:对于部分早期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可提供根治机会,同时解决肝脏基础疾病。
消融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对于直径较小的肝细胞癌,可达到局部控制效果。
化疗:对于晚期或转移性肝细胞癌,化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靶向治疗:针对肝细胞癌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如索拉非尼、雷格非尼等,可改善预后。
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等,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效应。
综合手术、消融、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段,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五、肝细胞癌的预防措施
由于肝细胞癌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预防措施同样不容忽视。预防措施包括:
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降低肝细胞癌发病风险。
控制酒精摄入:避免过量饮酒,减少酒精性肝病和肝细胞癌的发生。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低脂、低盐、高纤维饮食,控制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
避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如黄曲霉毒素、二甲基亚硝胺等,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
定期体检: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脏超声
赵燕
河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