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心房颤动(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与卒中风险的增加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向读者提供心房颤动患者如何评估卒中风险及选择抗凝方案的科普知识。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脏电生理异常,表现为心房快速、无规律的电活动,导致心房泵血功能降低。这种状况增加了血液在心房内滞留的时间,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尤其是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动脉时,可能引发脑卒中。因此,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准确评估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变得尤为重要。
卒中风险的评估主要依赖于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该系统考虑了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血管疾病、性别(女性)等危险因素。根据评分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疗以及抗凝治疗的强度。CHA2DS2-VASc评分系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量化工具,以预测患者未来发生卒中的风险。例如,男性患者评分≥2分或女性患者评分≥3分,被认为是卒中高风险人群,需要接受抗凝治疗。
在选择抗凝方案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卒中风险、出血风险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维生素K拮抗剂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调整剂量,而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则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但价格也相对较高。近年来,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因其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无需常规监测INR等优势,已成为许多心房颤动患者的首选抗凝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若合并心房颤动,需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查,以监测心房功能和结构变化。心电图可以发现心房颤动发作,而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房的大小、功能和瓣膜情况。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评估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
此外,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以及戒烟和健康饮食也是降低卒中风险的重要措施。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心房颤动的共同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卒中风险。戒烟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而健康饮食(如低盐、低脂、富含蔬菜水果的饮食)有助于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总之,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的评估和抗凝方案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管理。通过科学评估和合理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卒中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心房颤动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降低卒中风险,享受健康生活。
刘亚芬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自由大路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