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为突出,高居恶性肿瘤排行榜的前列。在众多肝癌的诱因中,慢性乙肝感染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医学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疾病演变路径,即从慢性乙肝发展至肝硬化,最终演变为肝癌,这个过程被形象地称为“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肝癌的早期症状往往难以察觉,许多患者在确诊时疾病往往已经进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对于40岁以上且有慢性乙肝感染史的人群,定期进行肝脏彩超和甲胎蛋白(AFP)检测至关重要。肝脏彩超是一种非侵入性、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手段,能够直观地显示肝脏的结构和形态,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肝脏的异常变化。甲胎蛋白(AFP)作为肝癌的一种高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其血清水平的异常升高往往是肝癌的重要提示。
对于40岁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肝脏彩超和AFP检测。一旦发现肝脏异常占位性病变或AFP水平升高,应该进一步进行增强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慢性乙肝患者还应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肝脏损伤的程度和病情的进展情况。
慢性肝炎的管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以及定期监测。目前,抗病毒治疗已被证实能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减缓肝炎向肝硬化的进展,降低肝癌发生的风险。患者应遵医嘱,合理用药,并注意健康饮食、戒酒、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以保护肝脏功能。
对于肝癌的预防,除了定期筛查外,还需关注乙肝疫苗的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从而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及时的抗病毒治疗和定期监测是控制疾病进展、预防肝癌的重要手段。
早期发现肝癌并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如慢性乙肝患者,定期筛查是预防肝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通过积极筛查,我们可以尽早发现肝癌的“蛛丝马迹”,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提高肝癌的整体治疗效果。
肝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介入治疗、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肿瘤分期和身体状况来制定。多学科团队(MDT)的合作对于肝癌患者的诊疗至关重要,可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肝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期、治疗效果和个人体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肝癌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50%以上。而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虽然预后相对较差,但通过综合治疗手段,仍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让我们携手行动,共同为肝癌患者守护健康,点亮希望之光。通过提高公众对肝癌的认识,加强健康教育,推广乙肝疫苗接种,以及加强慢性乙肝患者的管理,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肝癌患者带来希望。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们可以为肝癌患者构建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让他们在与病魔的斗争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支持。
郝国君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