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过程中的骨髓抑制管理
化疗是治疗实体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骨髓中的正常造血细胞产生损伤,导致骨髓抑制,进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有效的骨髓抑制管理对于保障化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骨髓抑制的机制与表现
化疗药物通过干扰细胞的DNA复制和分裂过程发挥抗肿瘤作用,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同样具有旺盛的增殖能力,因此极易受到化疗药物的损伤。骨髓抑制的主要表现包括:
白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中最常见的骨髓抑制表现。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抵抗细菌感染的重要防线,其减少会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骨髓抑制的管理策略
白细胞减少的管理:
a.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一旦发生,应立即启动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并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如非格司亭,以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生成,缩短粒细胞缺乏期,降低感染风险。
b. 预防性升白:对于具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如既往有FN病史、接受高强度化疗方案等,可在化疗后24-72小时预防性注射长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以减少FN的发生。
血小板减少的管理:
当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时,可考虑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口服艾曲泊帕,以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输注血小板以迅速提升血小板计数。
三、其他支持治疗
除了上述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外,还应重视患者的一般支持治疗,包括:
营养支持:鼓励患者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必要时可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感染预防:加强患者的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心理支持:骨髓抑制及其相关症状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其积极应对治疗。
四、个体化管理
骨髓抑制的管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化疗方案、既往骨髓抑制史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
总之,化疗过程中的骨髓抑制是实体肿瘤治疗中常见的挑战。通过积极的管理和支持治疗,可以有效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保障化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傅敏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