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鳞癌的围手术期用药方案的选择
肺鳞癌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亚型之一,其发病率在肺癌中占有较大比例。由于肺鳞癌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特性上具有独特性,围绕手术治疗的用药方案选择尤为关键。本文将对肺鳞癌的病理类型进行科普,解析围手术期的用药策略,旨在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也希望能够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术后的用药治疗。
一、肺鳞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
肺鳞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的鳞状上皮细胞,常发生于中枢气道,表现为肿块或狭窄,患者通常伴有咳嗽、咳痰、血痰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其病理结构显示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角化现象和桥粒结构,具备较强的局部浸润能力。不同于肺腺癌,肺鳞癌通常缺乏驱动基因突变如EGFR或ALK重排,这一点对靶向治疗方案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肺鳞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往往在症状出现后已经进入局部晚期。手术切除仍是可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早期或局限期患者。手术治疗结合合理的围手术期用药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明确围手术期药物治疗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围手术期用药的目的及原则
围手术期通常指从患者接受手术前的准备阶段至术后康复的整个时间段。此阶段的用药治疗除了确保手术安全和减少术中并发症外,最重要的是阻断肿瘤细胞的增长、减少术后复发风险及促进患者恢复。
选择用药方案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肿瘤分期、术式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用药既能提高疗效又减少副作用。对于肺鳞癌患者而言,围手术期用药主要包括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和镇痛、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支持治疗。
三、新辅助化疗的意义与用药选择
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前通过药物治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肿瘤的切除率,降低微转移风险的治疗方式。对于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手术的根治性概率,并改善术后生存预后。
常用的新辅助化疗药物组合包括含铂类药物如顺铂或卡铂联合吉西他滨、紫杉醇或多西他赛。选择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心功能及耐受性调整方案。此外,肺鳞癌缺乏常见驱动基因突变,靶向药物在新辅助阶段作用有限。近期研究表明,联合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治疗作为新辅助方案,在部分患者中显示出良好前景,但需在严格临床监测下进行。
四、术后辅助治疗的用药考量
手术切除后,辅助化疗主要目的是消灭残留的微小病灶,减少复发的风险。对于肺鳞癌患者,已证实含铂双药方案具有改善生存的效果。吉西他滨和顺铂的联合使用在多个临床试验中被认可为标准方案。
同时,围手术期还应重视症状管理和支持治疗。术后疼痛控制通常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和弱阿片类药物,既保持患者舒适度,也避免镇痛药过度依赖。抗感染治疗多根据术后情况,针对性使用抗生素预防或治疗呼吸系统感染。
五、积极配合用药治疗的重要性
肺鳞癌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手术只是治疗的一个环节,围手术期用药治疗对于提高整体疗效起着关键作用。患者及家属需要充分了解用药的目的和可能的副作用,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服药,并定期进行随访检查。
此外,合理的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也不可忽视,这些措施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和体力,有助于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降低治疗不良反应。
结语
肺鳞癌作为一种实体肿瘤,其治疗方案的复杂性要求临床医师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灵活选择围手术期的用药策略。通过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结合精准的外科手术,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本文希望通过对肺鳞癌及其围手术期用药方案的科普,帮助临床医师在实际工作中作出更优判断,同时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共同应对疾病挑战,迈向康复之路。
陈瑞彬
清河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