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所有NHL的30%。其中,EBV阳性的DLBCL是一种特殊的亚型,其特征是肿瘤细胞内存在EBV(Epstein-Barr virus,即Epstein-Barr病毒)感染。
分子机制
EBV是一种γ疱疹病毒,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在EBV阳性DLBCL中,EBV可能通过以下机制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1.
病毒蛋白表达
:EBV感染的B细胞可表达多种病毒蛋白,如LMP1(潜伏膜蛋白1)和EBNA2(Epstein-Barr核抗原2),这些蛋白可激活NF-kB、JAK/STAT等信号通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2.
免疫逃逸
:EBV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如诱导B细胞表达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3.
基因组不稳定
:EBV感染可导致宿主细胞基因组的不稳定,增加突变负荷,促进肿瘤的异质性和侵袭性。
临床表现
EBV阳性DLBCL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的DLBCL相似,主要包括: 1.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累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多个部位。 2.
全身症状
: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称为"B症状"。 3.
结外侵犯
:可侵犯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
治疗与预后
EBV阳性DLBCL的治疗以化疗为主,常用的方案包括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部分患者还可接受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分期、分子亚型等。总体而言,EBV阳性DLBCL的预后较其他类型的DLBCL更差。
综上所述,EBV阳性DLBCL是一种特殊的侵袭性NHL,其发病机制涉及EBV感染、免疫逃逸和基因组不稳定等多个方面。认识其分子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改善患者的预后。
雷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