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因其高致死率、难发现、难治疗的特点,被形象地称为“癌中之王”。本文将深入探讨胰腺癌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难点,以揭示其“王”之称号的科学依据。
胰腺癌的病理学基础 胰腺癌起源于胰腺上皮细胞,是最常见的胰腺恶性肿瘤。90%以上的胰腺癌为导管腺癌,其余包括神经内分泌肿瘤、粘液性囊腺癌等。胰腺癌细胞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可通过淋巴和血液途径迅速扩散至肝脏、肺等远处器官。胰腺癌的病理学特征包括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坏死、纤维化等。肿瘤细胞常侵犯周围血管和神经,导致胰腺组织结构破坏,功能丧失。胰腺癌的生长方式多样,包括浸润性生长、膨胀性生长等。肿瘤细胞的异质性是胰腺癌的重要特征,不同区域的肿瘤细胞在生物学行为上存在差异,增加了治疗难度。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常表现为消化不良、腹痛、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黄疸、消瘦、腹水等典型症状。胰腺癌晚期患者常伴有恶病质,表现为极度消瘦、贫血、多器官功能衰竭。胰腺癌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等因素密切相关。肿瘤位于胰头时,可压迫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肿瘤侵犯十二指肠可导致消化道梗阻;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可引起剧烈腹痛。胰腺癌的病程进展迅速,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
胰腺癌的诊断难题 胰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难度。胰腺位于腹腔深部,早期肿瘤难以通过触诊发现。胰腺癌血清标志物如CA19-9特异性不高,难以实现早期诊断。胰腺癌的确诊需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但晚期患者往往失去手术机会。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可了解肿瘤的大小、部位、侵犯范围等信息。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是胰腺癌诊断的重要手段,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PET-CT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和远处转移情况。胰腺癌的诊断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检查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胰腺癌的治疗困境 胰腺癌对放化疗不敏感,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实现根治的方法。但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即使进行手术切除,胰腺癌术后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不足5%。胰腺癌预后极差,成为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胰腺癌的治疗需要综合应用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治疗的首选,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等。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时间。放疗可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胰腺癌治疗的新进展,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力发挥作用,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胰腺癌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胰腺癌因其隐匿的临床表现、诊断难题和治疗困境,成为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探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是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然而,胰腺癌的复杂性和顽固性,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癌中之王”。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医学界需要不断加强胰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胰腺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持。同时,提高公众对胰腺癌的认识,加强健康宣教,对于胰腺癌的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攻克胰腺癌这一医学难题,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赵得堡
南阳市中心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