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学领域,RET基因异常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RET基因(Rearranged during Transfection)是一种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参与细胞信号传导,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等生物学行为起着关键作用。RET基因异常包括基因融合和点突变,其中RET基因融合在肺癌中的发生率约为1%-2%,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一种重要的分子亚型。
RET基因异常与肺癌的发生机制
RET基因异常导致的肺癌主要是由于基因融合引起。RET基因融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染色体重排,导致RET基因与其他基因的编码区域相连,形成新的融合基因。这种融合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持续激活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导致下游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从而促进肺癌的发生和发展。最常见的RET基因融合伙伴是KIF5B基因,约占所有RET基因融合事件的70%以上。
RET基因融合肺癌的发生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细胞信号传导异常:RET融合蛋白持续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如RAS/RAF/MEK/ERK、PI3K/AKT/mTOR等,导致细胞增殖、分化和存活等生物学行为的异常。
肿瘤微环境改变:RET融合蛋白的持续激活还可引起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如血管生成、免疫逃逸等,进一步促进肿瘤的发展。
遗传不稳定性增加:RET融合蛋白还可导致DNA损伤修复缺陷,增加肿瘤细胞的遗传不稳定性,促进肿瘤的异质性和耐药性的形成。
RET基因异常肺癌的临床表现
RET基因异常肺癌的临床表现与其它非小细胞肺癌类似,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肿瘤的发展,可出现以下症状:
持续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可伴有咳痰、咳血等症状。
胸痛: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阵发性,与肿瘤侵犯胸膜、肋骨等组织有关。
呼吸困难:与肿瘤压迫大气道、肺不张或胸腔积液等有关。
体重下降、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与肿瘤消耗、慢性缺氧等因素有关。
远处转移症状:如脑转移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活动障碍等,肾上腺转移引起的腹痛等。
RET基因异常肺癌的诊断
RET基因异常肺癌的诊断需要综合影像学检查和分子检测:
影像学检查:胸部CT、PET-CT等可发现肺部占位、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征象。
组织活检:通过支气管镜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和分子检测。
分子检测:通过PCR、FISH、NGS等方法检测RET基因融合,明确分子亚型。
RET基因异常肺癌的治疗及预后
RET基因异常肺癌的治疗需要综合手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段,旨在达到根治肿瘤、延长生存、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RET基因异常肺癌,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靶向治疗:针对RET基因融合的靶向药物如RET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改善预后。
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手段可在部分RET基因异常肺癌患者中取得良好的疗效。
综合治疗:对于晚期RET基因异常肺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化疗等。
总之,RET基因异常是非小细胞肺癌中一种重要的分子亚型,其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具有其特殊性。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RET基因异常肺癌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周富海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