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胃癌病因:幽门螺杆菌的致病途径

2025-06-04 23:13:35       3226次阅读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导致胃癌的主要细菌之一,其致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步骤。本文将详细探讨幽门螺杆菌如何引发胃癌。

定植与炎症反应 幽门螺杆菌通过与胃黏膜表面的接触,定植于胃上皮细胞表面。细菌分泌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局部碱性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同时,幽门螺杆菌还分泌多种毒力因子,如空泡毒素(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引发宿主的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

慢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 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表现为胃黏膜炎症、糜烂和溃疡。随着炎症的持续,胃黏膜逐渐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胃内环境改变。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状态,增加了胃癌的风险。

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 在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胃黏膜可发生肠上皮化生(IM),即胃黏膜上皮细胞被类似肠道上皮细胞所替代。IM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可进一步发展为异型增生,包括低级别和高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异型增生被认为是胃癌的直接前驱病变。

癌变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包括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异型增生最终可发展为侵袭性胃癌。幽门螺杆菌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促进胃癌的发生,如诱导DNA损伤、激活致癌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等。

治疗策略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减少胃癌风险;二是针对胃癌本身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对于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可以达到根治效果。对于进展期胃癌,需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术后辅助治疗等。

总之,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主要病因之一,其致病途径涉及多个步骤,从定植、炎症到癌变。明确其致病机制对于胃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阻断胃癌的发病途径,对于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价值。

王海军

滑县中心医院

下一篇手术在RET突变肺癌治疗中的角色与适应症
上一篇口腔癌预防:合理用药与日常护理的科学指南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