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VTE的防治实践

2025-06-19 08:31:58       3246次阅读

实体肿瘤患者中,深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稀薄、低氧环境等因素,VTE的发生率更高。本篇文章将从高原VTE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高原地区VTE的流行病学特点: 高原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居民和游客都可能面临更高的VTE风险。研究表明,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VTE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此外,实体肿瘤患者由于肿瘤本身、手术、化疗等因素,VTE风险进一步增加。在高原地区,由于空气稀薄,氧气含量降低,人体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会出现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等生理变化,从而增加VTE的风险。同时,高原地区居民和游客的活动量相对较少,血流速度减慢,静脉血液淤滞,进一步增加VTE的风险。

高原VTE的发病机制: 1. 血液高凝状态:高原低氧环境导致血液中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同时,低氧还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进一步增加血液高凝状态。 2. 内皮损伤:高原缺氧可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释放,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内皮细胞损伤还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影响血管舒缩功能,进一步增加VTE的风险。 3. 血流缓慢:高原地区活动减少,血流速度减慢,静脉血液淤滞,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此外,高原地区气压降低,静脉回流受阻,也可引起静脉血液淤滞,增加VTE的风险。

高原VTE的临床表现: 高原VTE的症状与平原地区相似,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但由于高原环境的特殊性,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例如,高原地区低氧可引起全身性水肿,掩盖下肢肿胀的症状;高原地区低氧可引起全身性疼痛,掩盖下肢疼痛的症状。因此,对于高原地区的实体肿瘤患者,一旦出现下肢不适,应高度警惕VTE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D-二聚体检测、下肢静脉超声等,可及时发现VTE的发生。

高原VTE的预防措施: 1. 药物预防:对于高风险人群,可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等抗凝药物进行预防。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抗凝效果好、出血风险低等优点,是预防VTE的首选药物。对于实体肿瘤患者,可根据VTE风险评分,个体化制定预防方案。 2. 机械预防:穿戴梯度压力袜,通过机械压迫作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降低VTE风险。梯度压力袜可改善下肢静脉血液淤滞,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对于长时间卧床、长时间飞行等高风险人群,穿戴梯度压力袜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3. 生活方式调整:适当增加活动量,避免长时间静坐或站立,多饮水,保持血液循环畅通。增加活动量可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滞;多饮水可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高原VTE的治疗方法: 1. 抗凝治疗:对于确诊的VTE患者,抗凝治疗是首选,可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新型口服抗凝药等。抗凝治疗可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抑制血栓的形成和扩大,是VTE治疗的基础。抗凝治疗的疗程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出血风险等因素综合评估,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2. 溶栓治疗: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迅速解除血管阻塞,恢复血流。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改善器官灌注,是肺栓塞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溶栓治疗出血风险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3. 介入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禁忌的患者,可采用导管溶栓、球囊扩张等介入手段,直接解除血管阻塞。介入治疗创伤小、疗效好,是VTE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但介入治疗操作复杂,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高原地区实体肿瘤患者VTE风险较高,应重视预防和早期识别。对于确诊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通过药物、机械、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高原VTE的发生率和致残率。同时,还需加强VTE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高原VTE的认识,促进高原VTE的防治工作。

li cheng

贵黔国际总医院

下一篇免疫治疗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的应用与挑战
上一篇放疗对鼻咽癌患者的影响及其护理措施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