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RET突变肺癌作为一种罕见的分子亚型,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从基因突变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对RET突变肺癌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一、RET基因突变机制 RET基因是编码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原癌基因,位于人类10号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RET基因在神经系统和肾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RET基因发生基因融合或点突变时,会导致其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RET基因融合主要发生在肺腺癌中,其中最常见的是KIF5B-RET融合,约占所有RET融合阳性肺癌的50%。此外,CD74-RET、NCOA4-RET等融合类型也有报道。这些融合基因的产生,使得RET蛋白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持续处于激活状态,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
除了基因融合外,RET基因点突变也是导致RET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的重要原因。常见的突变位点包括V804M、V804L等,这些点突变会导致RET蛋白结构域发生改变,使得其持续处于激活状态,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二、临床表现 RET突变肺癌的临床表现与非小细胞肺癌相似,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
持续咳嗽:为最常见的症状,可伴有咳痰、咳血等。
胸痛:可表现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与肿瘤侵犯胸壁或胸膜有关。
呼吸困难:随着肿瘤的进展,可出现气短、喘息等呼吸困难症状。
消瘦、乏力:为肿瘤消耗性表现,与肿瘤代谢紊乱、食欲减退等因素有关。
转移症状:随着肿瘤的扩散,可出现脑转移、骨转移等相应症状。
由于RET突变肺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需结合影像学、病理学等检查,综合评估患者病情。
三、诊断方法 1. 影像学检查:胸部CT是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有无侵犯邻近结构等情况。对于可疑病灶,可进一步行PET-CT检查,了解肿瘤的代谢活性及有无远处转移。
病理学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支气管镜活检等是获取肿瘤组织标本的重要手段,通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此外,免疫组化检测RET蛋白的表达情况,有助于RET突变肺癌的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检测RET基因的融合和点突变情况,为RET突变肺癌的诊断提供直接证据。目前,多种RET基因检测平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FISH、PCR、NGS等。
四、治疗手段 1.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RET突变肺癌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手段。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楔形切除等,需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有无侵犯邻近结构等因素综合评估。
靶向治疗:近年来,针对RET基因的靶向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已有多个RET抑制剂获批上市,如塞尔帕替尼、普拉替尼等,通过靶向抑制RET蛋白的酪氨酸激酸活性,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晚期RET突变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已成为标准治疗手段之一。
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对于RET突变肺癌,免疫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部分研究显示,RET突变肺癌患者对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较差,可能与RET信号通路的免疫逃逸机制有关。未来,针对RET突变肺癌的免疫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RET突变肺癌作为一种罕见的分子亚型肺癌,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均具有特殊性。随着对RET基因突变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RET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已成为RET突变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未来,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的建立,将为RET突变肺癌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魏婷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