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肺癌的治疗手段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在对于没有发生转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治疗上,血管介入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据统计,每年约有180万人死于肺癌,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近五分之一。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主要依赖于外科手术切除,但由于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因此,寻找非手术治疗手段,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血管介入技术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成为了治疗晚期肺癌的新选择。
血管介入技术,也称为血管内治疗,是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手段,通过皮肤表面微小创口将导管插入血管内,直接到达肿瘤供血的血管,进行局部治疗的一种方法。这种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血管栓塞和局部药物治疗两大类,能够精确地将药物输送至肿瘤部位,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提高治疗效果。
血管栓塞技术通过将栓塞剂注入肿瘤供血血管,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使肿瘤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肿瘤坏死。局部药物治疗则是通过导管将抗癌药物直接注入肿瘤供血血管,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药物的杀伤效果,同时减少全身毒副作用。有研究表明,血管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降低肿瘤复发率和转移率。
血管介入技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部分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生存期得到延长。此外,血管介入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如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将血管介入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相结合,可以显著提高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生存期,降低脑转移发生率。
血管介入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介入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实现带瘤生存甚至肿瘤根治。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血管介入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1)开发新型栓塞剂和药物载体,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2)探索血管介入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最佳联合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3)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血管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血管介入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作为医学工作者,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提高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为战胜这一顽疾贡献力量。
靳海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