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及早发现并进行有效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本文将详细介绍口腔癌的诊断与检查方法。
病史采集和临床表现 病史采集是诊断口腔癌的第一步。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吸烟、饮酒史、职业暴露史等高危因素,以及口腔不适、溃疡、出血等症状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变化情况。通过观察患者的口腔黏膜、舌体、牙龈、颊部等部位,发现异常肿块、溃疡、色素沉着等表现,为后续检查提供线索。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评估口腔癌病变范围和侵犯程度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 (1)超声检查:可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软组织肿瘤尤为适用。 (2)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骨组织的关系,对判断肿瘤侵犯范围具有重要价值。 (3)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有助于指导手术切除范围。 (4)PET-CT:能够评估肿瘤的生物学活性,有助于判断肿瘤分期及预后。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口腔癌的金标准。常用的方法包括: (1)细胞学检查:通过刮取可疑病变表面的细胞,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 (2)活检:在局部麻醉下,切取可疑病变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进行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 (3)免疫组化检查:通过检测肿瘤细胞表达的特定蛋白质,可进一步明确肿瘤的起源、生物学行为等。
分子生物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有助于评估口腔癌的基因突变、蛋白表达等分子特征,指导个体化治疗。常用的方法包括: (1)基因检测: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特定基因突变,可评估肿瘤的侵袭性、预后等。 (2)蛋白组学分析:通过检测肿瘤细胞表达的特定蛋白质,可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耐药性等。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口腔、咽部、喉部等部位的病变,发现早期肿瘤。常用的内镜包括: (1)纤维喉镜:可观察喉部及声带病变,评估肿瘤侵犯范围。 (2)食管胃镜:可观察食管、胃的病变,评估肿瘤侵犯深度及范围。
综上所述,口腔癌的诊断与检查方法多样,需要综合运用病史采集、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内镜检查等多种手段,全面评估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生物学行为等,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及早发现并进行有效治疗,是提高口腔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赵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