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群。它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免疫球蛋白沉积为特征,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最终可能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本文将深入探讨膜性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原则。
1. 病理生理机制
肾小球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主要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由三层结构组成:内皮细胞、基底膜(GBM)和足细胞。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允许小分子物质(如水、电解质和尿素等)通过,而阻止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的漏出。
在膜性肾病中,肾小球基底膜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其选择性通透性降低。这种改变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
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某些情况下,循环中的免疫球蛋白(IgG)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表面。这些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炎症反应和基底膜损伤。
足细胞损伤:足细胞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足突与基底膜相连,形成滤过屏障。在膜性肾病中,足细胞受损,导致足突消失,使基底膜直接暴露于尿液中,从而增加蛋白质的漏出。
基底膜增厚:免疫复合物沉积和足细胞损伤导致基底膜增厚,进一步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2. 临床表现
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
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大量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从尿液中漏出,导致蛋白尿。蛋白尿是膜性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水肿:由于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水分从血管内向外渗出,形成水肿。水肿通常首先出现在眼睑和下肢,严重时可波及全身。
高脂血症:由于肝脏合成蛋白质增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也随之增加,导致血脂升高。
肾功能损害:长期蛋白尿和高脂血症可损伤肾小管和肾间质,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
3. 治疗原则
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病因:对于继发性膜性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可加速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因此应严格控制血压,目标值通常为130/80 mmHg以下。
降低尿蛋白:使用利尿剂、ACEI或ARB类药物降低尿蛋白,减轻肾脏负担。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反应,减轻肾小球损伤。
支持治疗:包括低蛋白饮食、降脂治疗、抗凝治疗等,以减轻症状,延缓肾功能恶化。
总之,膜性肾病是一种复杂的肾小球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免疫复合物沉积、足细胞损伤和基底膜增厚等多个方面。通过积极控制病因、降低尿蛋白、控制高血压等措施,可以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
李利
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