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所有肺癌的80%以上。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手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术后监测同样不可或缺。术后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以便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在这一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监测手段至关重要。尽管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监测中,它并不是首选。本文将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监测的常用项目,并分析为何PET-CT并非首选。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体格检查:由医生进行的全面查体,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和胸腹部的视诊、触诊、叩诊。体格检查是监测肿瘤复发的基石,能够及时发现体表淋巴结肿大等异常情况。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和肿瘤标志物检测。血常规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情况,对于术后恢复和监测感染具有重要意义。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和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等,阳性率约为70%,能够较早地反映肿瘤的生长或复发情况。
影像学检查:胸部CT是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及时发现肺部的复发或转移。腹部超声、CT或磁共振等检查有助于评估肝脏和腹腔内其他器官的状况。对于有骨痛症状的患者,骨扫描是必要的检查项目,以排除骨转移的可能。
PET-CT作为一种核医学影像技术,能够同时提供解剖和功能信息,对于肿瘤的诊断和分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然而,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监测中,PET-CT并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成本效益:PET-CT检查费用较高,且多数情况下,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血液检查已经能够满足术后监测的需求,因此PET-CT的性价比较低。
假阳性和假阴性:PET-CT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风险,尤其是在炎症、感染等情况下,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
放射性暴露:PET-CT检查需要使用放射性核素,患者和医护人员都会暴露于一定程度的辐射,增加了潜在的健康风险。
综上所述,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监测应综合运用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和常规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项目。PET-CT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其局限性,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监测中并非首选。在必要时,如常规检查结果不明确或高度怀疑复发时,可以考虑使用PET-CT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石亮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