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血液疾病,其特征为克隆性浆细胞在骨髓中的异常增殖。这种异常增殖的细胞能够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骨痛、骨折、高钙血症、肾功能损害、贫血、出血倾向、感染易感性增加、神经系统症状和淀粉样变性等。本文将详细阐述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机制和常见临床表现,以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骨髓沉积:异常增殖的浆细胞在骨髓中沉积,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阻,影响血细胞的生成。这种沉积不仅影响骨髓的正常功能,还可能侵犯骨骼,引起骨痛和骨折。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分泌: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分泌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这些异常蛋白在血液中积累,影响正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对正常造血免疫功能的抑制:异常增殖的浆细胞抑制正常造血细胞的分化和成熟,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凝血功能。
骨痛和骨折是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骨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可能涉及背部、胸部、骨盆和四肢等部位。骨折则可能由于骨骼的破坏和骨质疏松而发生,导致患者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除了骨痛和骨折,多发性骨髓瘤还可能导致以下临床表现:
高钙血症:异常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可能引起血钙水平升高,导致高钙血症,表现为恶心、呕吐、多尿、便秘等症状。
肾功能损害:异常蛋白在肾小管中沉积,影响肾脏的过滤和排泄功能,导致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等症状。
贫血:骨髓造血功能受阻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引起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表现为皮肤瘀点、鼻衄、牙龈出血等症状。
感染易感性增加:免疫力下降导致感染风险增加,患者容易罹患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
神经系统症状:骨髓瘤细胞侵犯神经系统,引起神经根压迫、脊髓压迫等症状,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
淀粉样变性:异常蛋白在组织中沉积,导致淀粉样变性,表现为心脏、肾脏、肝脏等器官功能损害。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复杂的恶性血液疾病,其病理机制涉及骨髓沉积、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分泌和对正常造血免疫功能的抑制。骨痛和骨折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促进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邹小琴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