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致死率高、预后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手段不断丰富与创新。介入治疗作为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肿瘤生长、减少肿瘤负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时机与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肝癌介入治疗概述 介入治疗,主要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送达肿瘤局部,以减少全身毒副作用,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射频消融(RFA)等。TACE通过阻断肿瘤供血动脉,减少肿瘤血供,同时释放化疗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RFA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肿瘤组织温度升高至60-100℃,导致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
二、肝癌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时机 1. 肿瘤缩小:介入治疗可使部分肝癌患者肿瘤体积明显缩小,为手术切除创造条件。当肿瘤缩小至一定程度,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时,可考虑手术切除。 2. 肝功能改善:肝癌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介入治疗可减轻肿瘤对肝脏的压迫,改善肝功能。当肝功能恢复至Child-Pugh A级或B级时,可考虑手术切除。 3. 肿瘤标志物下降:血清甲胎蛋白(AFP)是监测肝癌疗效的重要指标。介入治疗后,若AFP水平明显下降,提示肿瘤活性降低,可考虑手术切除。
三、肝癌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方法 1. 肝切除术: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及肝功能情况,选择肝段切除或肝叶切除。肝切除术可彻底清除肿瘤,提高生存率。 2. 肝移植:对于部分小肝癌患者,肝移植可提供根治性治疗。但需严格评估患者肝功能、肿瘤分期及供肝情况。 3. 腹腔镜手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肝切除术在肝癌治疗中逐渐普及。相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四、肝癌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注意事项 1. 术前评估: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肝功能、肿瘤分期及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术中操作:术中需仔细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避免肿瘤破裂及出血。同时,注意保护正常肝组织,减少术后肝功能损害。 3. 术后管理: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血常规及肿瘤标志物,评估疗效,及时处理并发症。
总之,肝癌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与方法,以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肝癌患者的预后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王银中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