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现象:病理机制与预后关系研究

2025-06-04 15:03:16       3249次阅读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内浆细胞异常增多,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贫血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文将探讨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的病理机制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骨髓侵犯:肿瘤细胞在骨髓内广泛浸润,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红细胞生成减少。 2. 免疫球蛋白紊乱: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影响红细胞的寿命,加速红细胞破坏。 3. 微血管病变:免疫球蛋白沉积在血管壁,引起血管损伤,增加红细胞破坏。 4. 营养不良:肿瘤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导致造血原料缺乏,影响红细胞生成。 5. 肾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肾功能损害,引起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抑制红细胞生成。

贫血的存在提示多发性骨髓瘤病情较重,预后较差。贫血程度与肿瘤负荷、病理分期密切相关,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贫血患者常有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对贫血的监测和干预是多发性骨髓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贫血,需综合考虑以下措施: 1. 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控制肿瘤负荷,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2.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补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红细胞生成。 3. 营养支持治疗:补充造血原料,改善营养状态,促进红细胞生成。 4. 输血治疗:必要时进行红细胞输注,改善贫血症状。

总之,多发性骨髓瘤贫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贫血的病理机制,对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治疗贫血,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马树胜

东光县人民医院

下一篇卵巢癌疼痛与生活质量:改善策略与患者教育
上一篇骨肉瘤治疗中的药物副作用管理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