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性肾病:白血病化疗中的尿酸危机

2025-06-20 12:28:31       39次阅读

高尿酸性肾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肾脏损伤类型,主要由尿酸盐在肾脏中的沉积引起。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该病症的病因、病理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通常在人体内保持一定浓度,并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但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如白血病化疗过程中,这一平衡会被打破。化疗时大量细胞遭到破坏,导致嘌呤代谢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尿酸。同时,某些化疗药物会影响肾脏的尿酸排泄功能,进而诱发高尿酸血症,若不及时控制,可能发展为尿酸危机。

尿酸危机是指血尿酸水平急剧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引起急性肾损伤。临床表现包括急性肾衰竭、尿量减少或无尿、腰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肾脏损害。

诊断高尿酸性肾病通常依据血尿酸水平、尿尿酸排泄量,以及肾脏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迅速降低血尿酸水平,防止尿酸盐结晶沉积。具体治疗措施包括:

充分水化:通过保证充足的尿量,促进尿酸排泄。

药物治疗:使用尿酸合成抑制剂(如别嘌醇)和尿酸排泄促进剂(如苯溴马隆)。

血液净化:在严重高尿酸血症或急性肾损伤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

预防措施:化疗前评估患者的尿酸水平,必要时预防性使用降尿酸药物。

高尿酸性肾病是白血病化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个严重并发症。通过及时识别、积极治疗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尿酸危机的风险,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医务工作者在面对此类患者时,应充分重视高尿酸性肾病,制定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疗。

总结来说,高尿酸性肾病作为一种由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肾脏疾病,在白血病化疗患者中较为常见。其病理机制与嘌呤代谢增加和肾脏排泄功能受损有关。诊断依据血尿酸水平、尿尿酸排泄量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上,要迅速降低血尿酸水平,防止尿酸盐结晶沉积。具体措施包括充分水化、药物治疗、血液净化和预防措施。医务工作者应重视这一问题,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降低尿酸危机的风险,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

易佳

宣汉县中医院

下一篇癌症晚期还有治疗的意义么
上一篇骨肉瘤预防:减少辐射与增强免疫力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