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这一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高发病率及死亡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在中国,每年有大量患者因胃癌失去生命,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胃癌的病因、症状、筛查方法以及治疗方式,旨在提高公众对胃癌的认识,助力降低胃癌死亡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胃癌的发病原因复杂,涉及多个方面。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高脂、熏烤食品的过量摄入,以及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均为胃癌的潜在诱因。幽门螺杆菌作为一种胃部常见细菌,其感染已被证实与胃癌风险增加有关。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发病率是非感染者的数倍。因此,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和及时治疗,是降低胃癌风险的重要措施。
胃癌早期症状较为隐匿,患者可能仅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消瘦、贫血、黑便等症状,但此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因此,定期进行胃癌筛查,对于提高早期诊断率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常用的胃癌筛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胃镜检查:被誉为发现早期胃癌的“金标准”。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发现可疑病灶,并进行活检病理学检查,从而明确诊断。对于胃癌高危人群,如年龄大于40岁、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等,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血清学检查:包括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等指标。这些指标与胃黏膜萎缩、胃癌风险密切相关,可作为胃癌风险评估的重要参考。血清学检查具有无创、简便、费用低等优点,适合作为大规模胃癌筛查的初筛手段。
上消化道造影:通过口服造影剂,利用X线透视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发现可疑病灶。但上消化道造影的敏感性较低,常作为初筛手段,对于阳性结果者,还需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
胶囊内镜:通过口服胶囊内镜,可在全胃范围内进行无创检查,发现可疑病灶。胶囊内镜具有无痛苦、无创伤、无需麻醉等优点,但费用较高,尚未广泛普及。
对于筛查结果异常者,应及时进行胃镜等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为早期胃癌,患者应积极接受规范化治疗。早期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内镜下切除和手术治疗。内镜下切除适用于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对于侵及肌层的早期胃癌,需进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术后根据病理分期和风险因素,决定是否进行辅助化疗。
总之,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通过定期胃癌筛查,及早发现病变,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胃癌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同时,也要加强胃癌的预防工作,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有效遏制胃癌对人们健康的威胁。让我们携手行动,共同为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努力。
胡巍
长沙市第一医院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