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胃癌的认识和治疗手段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本文旨在探讨胃癌的分型方法以及基于不同分型的治疗模式,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胃癌的分型方法 胃癌的分型对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分型方法包括组织学分型、分子分型和分期分型等。
组织学分型主要依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将胃癌分为腺癌、鳞状细胞癌等。其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胃癌总数的90%以上。鳞状细胞癌则较为罕见,通常与吸烟和长期炎症等有关。
分子分型则是基于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如HER2表达、微卫星不稳定等。HER2阳性胃癌患者比例约为10-20%,这类患者可从抗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微卫星不稳定(MSI)是指肿瘤细胞中DNA错配修复基因功能缺失,导致微卫星位点发生高度突变。MSI-H(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患者比例约为10-15%,这类患者对免疫治疗较为敏感。
分期分型则是根据肿瘤的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进行分期,分为I-IV期。分期分型是指导治疗决策和预测预后的重要依据。分期越早,预后越好;分期越晚,预后越差。
基于不同分型的治疗模式 针对不同分型的胃癌患者,治疗模式也有所不同。
对于早期胃癌(I期)患者,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内镜下切除适用于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切除则适用于肿瘤侵犯到黏膜下层或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对于部分高风险患者,术后还需进行辅助化疗。
对于进展期胃癌(II-IV期)患者,综合治疗模式是首选,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手术是治疗胃癌的根本方法,包括全胃切除和胃癌根治术等。化疗是进展期胃癌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包括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前进行的化疗,旨在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后进行的化疗,旨在消灭残留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对于HER2阳性的胃癌患者,抗HER2靶向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获益。曲妥珠单抗是首个获批用于HER2阳性胃癌的靶向药物,可联合化疗用于一线治疗,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此外,其他HER2靶向药物如帕妥珠单抗、阿多曲妥珠单抗等也在积极开展临床研究。
免疫治疗在胃癌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恢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目前已有多个PD-1抗体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在胃癌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获益。未来,免疫治疗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个体化治疗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胃癌的个体化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准确评估患者的预后,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如何预测治疗效果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胃癌的分子分型仍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目前常用的分子标志物如HER2、MSI等,只能涵盖部分胃癌患者。未来,随着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望发现更多具有临床意义的分子标志物,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分子分型。
其次,胃癌个体化治疗的疗效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常用的疗效评估指标如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难以准确反映个体化治疗的疗效。未来,需要建立更为精准的疗效评估体系,如基于分子标志物的疗效预测模型等,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治疗决策。
此外,胃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如何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如何平衡疗效和安全性等问题,都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
总之,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特征、分子分型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胃癌的个体化治疗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朱全力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