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均具有独特性。本文旨在深入解析伯基特淋巴瘤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病理特点 伯基特淋巴瘤起源于B淋巴细胞,以快速增殖、大细胞、核分裂象多见为病理特征。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核仁,胞浆丰富,细胞间质较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特异性抗原如CD19、CD20等。
发病机制 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首先,EB病毒(EBV)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约90%的伯基特淋巴瘤患者EBV阳性。EBV感染可导致B淋巴细胞的恶性转化,引起细胞增殖失控。其次,慢性抗原刺激如疟疾感染等可诱发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与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宿主的遗传易感性和免疫状态也影响该病的发生发展。
临床表现 伯基特淋巴瘤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颌面部、腹部等结外病变常见。患者常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肿块、疼痛等压迫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腹腔病变可引起腹痛、腹胀、肠梗阻等,严重时可导致腹水、肝脾肿大。
治疗策略 伯基特淋巴瘤的治疗以化疗为主,常用方案包括CODOX-M、IVAC等。化疗可迅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高生存率。对于化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挽救性治疗。同时,靶向治疗如CD20单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在伯基特淋巴瘤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疗效,有望提高患者的预后。
总之,伯基特淋巴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深入研究其病理机制,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疗法的探索有望为伯基特淋巴瘤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谢志远
徐州市中心医院